藻类
(1)明场直接放大观察
藻类种类繁多,形态大小差异较大,水质监测中的藻类监测主要对样品中藻类的种类及数量进行观察记录,根据内陆水域浮游植物的监测技术规程,对水体中藻类的检测步骤一般包括样品采集、固定、浓缩和光学显微镜检等。镜检包括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通常使用正置生物显微镜进行观察,使用载玻片或计数板对处理后的水样进行藻类种属辨认和浓度估算。
(2)相衬观察和微分干涉观察强化细节
藻类大部分都有色素,因此可以在明场下进行观察,但是也有例外,部分藻类的色素并不明显,在明场下观察效果不理想,典型的就是硅藻。这种时候就需要用特殊的观察手段强化对比度,最典型的就是相衬观察,因为很多研究藻类的实验室也会观察一些其他底栖微生物,因此他们通常会有倒置显微镜,可以进行相衬观察。
如果再进一步,还可以使用DIC微分干涉观察藻类,这种观察的细节表现力非常强,可以把硅藻的细节都呈现出来,但由于成本很高,因此实际使用比较少。
(3)荧光观察应用于特殊研究
部分藻类细胞如蓝藻、绿藻等含有叶绿素或荧光素,在特定波长的光源激发下可观察到荧光信号,通过这一特性可在荧光显微镜下快速分辨出此类藻类。
建议配置
(1)常规明场下的正置生物显微镜检方案
推荐:ML31/ML51-N + MSX1/MSX2/MS60
Ø 22mm/25mm宽视野目镜,视野平场性优良,提升工作效率
Ø 低手位载物台和调焦机构、30°倾斜三目头等人体工学设计,减少工作疲劳
Ø 高透光率平场消色差物镜/高数值孔径半复消色差物镜,成像清晰色彩真实
Ø ML51带便捷的光强管理系统,预设不同物镜下的最佳亮度,避免反复亮度调节
Ø LED明场光源,接近自然光的白光,亮度可调,明亮不刺眼
(2)带荧光色素藻类的荧光显微镜镜检方案
推荐:MF31/MF43-N + 高灵敏度相机MSX2/MSX11/MC50-S/MS23
Ø 高数值孔径半复消色差物镜,分辨率高,成像清晰无色差畸变
Ø MF31荧光模块采用光源激发块一体式设计,标配B/G/U波段,可有效激发常见藻类荧光素
Ø MF43-N采用专业级6孔荧光转盘,标配B/G/U,另可按需定制滤光片
Ø 稳定耐用的人机工学主机设计,减少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疲劳
Ø 可配大像元尺寸荧光相机,微小藻类弱荧光成像也清晰
Ø 精细顺滑的调焦机构,便于在不同焦面稳定成像
(3)已有正置显微镜荧光升级方案
推荐:正置单色荧光模块,正置三色荧光模块
Ø 适配性强,适用于大部分正置显微镜升级
Ø LED荧光光源,可即开即用,寿命达数万小时
Ø 单色/多色荧光可选,光强直观可视可量化,可独立记忆
Ø 升级不影响原有明场观察等功能
(4)已有荧光显微镜光源升级方案
推荐:四通道光源MG-120、宽光谱大功率荧光光源MG-100
Ø 适配性强,可适用于四大品牌正置或倒置荧光显微镜
Ø LED荧光光源,可即开即用,亮度可量化
Ø 四通道光源亮度可独立记忆,MG-100紫外波段可单独开关
Ø 触摸屏控制器,占用桌面空间更少,使用更方便
显微成像技术在藻类镜检研究中的挑战
(1)微小尺寸藻类的辨认:一方面是从水体样本的杂质中区分出微小藻类,另一方面是对藻类自身形态的分辨。这取决于物镜的分辨能力,通常高数值孔径意味着高分辨率,明美ML51-N等显微镜采用高数值孔径半复消色差物镜,成像清晰,分辨率高,有助于分辨出微小藻类。
(2)成像景深与成像分辨率的矛盾。光学显微镜成像分辨率越高,成像的景深就越浅,比如40X/0.65NA物镜成像景深大约只有1μm,由于制样或样品本身的厚度,待观察的藻类可能无法用单次成像获取清晰的完整样品图片,比如团藻、小球藻、硅藻,这种情况需要显微镜相机搭配明美显微数码测量分析系统等软件提供景深叠加合成功能,将多个焦面合成为一张清晰照片。
(3)人体工学设计:藻类检测是一项耗时较长的工作,需要长时间观察来分辨和计数,对于显微镜的使用舒适性提出较高要求。明美显微镜采用人体工学设计,包括30°最适倾角观察筒、低手位载物台及调焦机构、顺滑的金属传动机构等,可有效缓解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疲劳。